吸引力法則是真的嗎?
吸引力法則近年來風靡全球,《秘密》更是被翻譯成各種語言,成為許多國家身心靈排行版的暢銷書。基本上,吸引力法則是希望你用思維去將自己所渴望、嚮往的人事物吸引到自己身邊。所以,真的這麼容易嗎?
很多人都會嚷嚷「我想發票中兩千萬」、「我想贏下一期的大樂透」、「我想變瘦」、「我想…………」,以吸引力法則而言,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「想」都還是沒有辦法達成呢?
最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王怡仁醫師所撰寫的《不藥而癒》,答案就出現在裏頭了。
「外在的實相是內在的投射」
《不藥而癒》提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:「信念」與「思想」有什麼不同?
我們到底要怎麼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?所以「用想的」是信念還是思想呢?
王醫師的答案是:實相結果論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堅信外在的實相為內在的投射,那就用實相來推論你所秉持的信念。
簡單來說,你可以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事物、環境及所發生的事件。如果我每天嚷嚷著要事業成功賺大錢,但是我永遠在一個負債累累、事業沒有起色的實相裡,這裡就可以觀察到想法與實際面有所出入。或許我潛意識中的信念並非如我所嚷嚷的「事業成功賺大錢」。
我對事業所秉持的信念並非如我所想的。
一個更簡單的練習就是自問自答。你先說出你認為是屬於信念的那句話語,比如說:
「我想要中下一期的樂透。」
然後,你再把內心實際的OS繼續說出來。
「怎麼可能有這麼好康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?!」
所以,以實相結果論而言,你確實沒辦法贏到下一期的樂透,也沒辦法事業成功、賺大錢等。因為打從內心的你是不相信這件事情。
但是,很多人都會繼續嚷嚷著:「我真的相信啊!」、「我真的想要啊!」
其實信念存在於潛意識之中,很多時候我們的淺意識是無法輕易地辨識出來,就如這張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圖一般,我們往往比較容易看見海平面以上的冰山,也就是我們表面上的行為舉止、所發生的事情等。然而,當我們要試圖挖掘海平面底下的視野時,像是詢問「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感受?」,有時候我們連感受都無法很明確地道破。
我也有遇過個案來到工作室說她並沒有任何情緒或事件上的困擾,只是單純想來看看情緒釋放是什麼而已。但是透過一層又一層的剝洋蔥引導式問答後,她最後也發現其實內心是有些來自於外在所植入的「信念」,導致於現在有某些行為舉止。
因此,這邊我們必須先理解,喋喋不休、流動式的念頭都是「思想」,而非創造實相的來源,也就是所謂的信念,信念是需要透過覺察或者外在的引導才能逐漸地挖掘出來,而仔細觀察自己或者自己的周圍,就能夠找到自己信念的蛛絲馬跡。
文獻:
王怡仁。《不藥而癒》。賽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:18~24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