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時候我都會想說,是不是自己原生家庭的成員沒有參與到嬰兒時期的我,而是在最調皮的國小時期遇見我,才導致關係上的疏遠?這應該也是許多經歷隔代教養孩子們的感受吧?
一方面,因為隔代教養,導致自己與祖父母比較親密,小時候也比較不願意親近自己的爸媽。還記得大約五歲前或者前後,有次爸媽從阿根廷飛回台灣,然後強迫我跟他同一個房間睡。雖然印象有點模糊,但牢牢實實地記得內心的不願意。
自己生了小孩後,各種感覺、感受油然而生,一直回去梳理自己與自己母親的關係。是不是自己從嬰兒時期帶大的小孩才會比較有親密感呢?這個問題一直在腦海中咀嚼思索。就像是如懿傳裡面,七公主有了自主意識後也是選擇自己的養母穎妃,而非自己的生母。
「生病是額娘餵藥,天寒是額娘添衣,額娘最疼景妧了。」
這似乎也有科學根據能夠解釋。奧地利心理學家勒內·斯皮茨提出嬰兒是在一歲前發展出與照顧者的依戀關係。
長大後,這種親密感其實也會影響到小孩。當小孩學到自己「愛爸媽」,即便內心可能還是傾向祖父母,頭腦似乎也會強迫自己「學習愛爸媽」。當然,這也要看爸媽接回去自己養的時候,如何對待這個小孩。但如果小孩還是傾向多愛祖父母,內心也是會有一種愧疚感。生小孩後更是能強烈感受到與婆婆之間爭奪小孩的感受,回想到自己完全偏向奶奶,似乎也更加深這種愧疚。每逢過年,無論回哪裡吃飯,我感覺另一方都會有點失望或者失落,自己也不願意這樣,因此回家也總是不能放鬆。
不過,最初的傷痕也不是我自己自願造成的,這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而出現的因果關係,現在只是看到果而已。
文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