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都可以想想這個問題:
要先處理情緒,還是先處理事情?
我們在生活上常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、選擇、抉擇等,有時候甚至會覺得頭腦明明就很清楚該怎麼做,這些事情可能小到請前方的人馬不要插隊,大到拒絕被父母情緒勒索、果斷與渣男女友分手等。但是,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就是做不到。
事情本身其實都是中立,不帶任何情緒的,只是當有一個或以上的人牽涉在其中時,就會有許多情緒的存在。
拿插隊的例子來說好了:今天,我到火車站買票,售票隊伍已經繞了幾個圈了,但是有一群大媽突然出現在你眼前,然後就若無其事地插了隊。我當然生氣,這些人真不應該插隊,但是我就是不敢大聲說話,只能把氣悶在心裡,最後只能看著大媽得逞。
我的大腦知道插隊在我的認知當中是件不對的事情,但是可能從小到大長輩們都灌輸我必須對長輩有禮貌 所以喝斥長輩在我認知當中也是不對的,更不可能斥責他們做錯事情。然後,由於自己是希望當個乖孩子,得到長輩們的讚賞、關注,所以在這個當下,我被這些想法限制住──乖小孩是不可能違背長輩的意思。
其實,在這個可能不到五或十分鐘過程當中,裡頭有《恐懼》,只是我們必須要釐清是什麼樣的恐懼:
- 我害怕被大人認為自己是不乖、不好的小孩 ➨ 甚至害怕被處罰(幼時經驗的重現)
- 我害怕大聲說話,因為……(怕被嘲笑、怕出醜)。
- 我害怕引人注目,因為……(怕被嘲笑、怕出醜)。
所以,在這個情況下,我們應該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,而非眼前的事情,因為當下的狀況是情緒的波盪大於處理事情的能力。
那該如何處理情緒呢?
我喜歡跟自己對話,也就是自問自答。由於是自己跟自己對話,不需要去在乎任何人的想法、感受,只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,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問題,意識到自己當下是有情緒浮現,而我想要探索是什麼樣的情緒讓我無法好好處理眼前的事情。
比如說:
還好嗎?是不是想阻止前面的阿姨插隊?
對,但是我不敢。
(這時候還可以感受一下自己身體的感受,像是心跳加快、發抖等)
為什麼不敢?
我很怕……(被別人瞪、翻白眼、跟長輩起衝突)
她這樣做是不對的,但你願意嘗試跟她說一聲嗎?或許不用大聲地喝斥人家。
但人家是長輩,而且看起來很強勢,我根本說不贏她。
對話可以無限繼續,直到你覺得自己比較舒服自在為止。或許自我對話完後,你會願意嘗試去跟大媽說插隊是不對的,也或許還是緊張到無法動彈,但我們不用強求任何動作,只要知道此時此刻我又更了解自己一點了。我知道這種狀況下我雖然想做點什麼,但我會害怕,不過我接受我害怕,也願意陪伴此時既生氣又害怕的我。
當我們遇到任何狀況,認為自己無法處理、不願處理、很難抉擇時,可以先回過頭來,安撫自己的情緒,去看看到底有什麼樣的情緒卡住,或許有害怕、委屈、難過、憤怒、驚訝等,用剝洋蔥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情緒。對自己的情緒充滿好奇,也允許自己把難聽的話都一併說出來。所謂的難聽就是在世俗標準上無法被接受的言語,然而自我對話是一個很安全的環境,是一個你能夠真實表達自己的所在,所以再怎麼難聽、無法被社會道德接受的話都可以說出來。我們必須要看見究竟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麼,接納擁有這些你可能認為齷齪、骯髒、不被允許的想法的自己。
再強調一次,每個狀況的發生都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一點。
了解不需要強迫自己符合他人的期待,而是看見最完整、真實的自己。
當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時,就可以好好處理眼前的事情。該拒絕的就拒絕,該分手就分手,該辭職就辭職。這麼簡單俐落!